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通過鰂魚涌海裕街換地方案 包括須建行人天橋連接海濱及內街

社會

發布時間: 2021/03/03 18:33

分享:

分享:

太平協和於2018年曾提鰂魚涌海裕街項目新方案。(經濟日報資料圖片)

發展局今日(3日)公布,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已通過2幅有關鰂魚涌海裕街的私人地段業權人原址換地申請,業權人發展有關項目時,須於重新獲批地段範圍外,一併興建合共約6,300平方米的公眾休憩空間,及一條長290米、闊6米,連接海濱地帶及鰂魚涌腹地的無障礙有蓋行人天橋。

原私人地段總面積約為2,477平方米,按照土地契約只限作工業及/或倉庫用途,業權人2001年9月在符合當時規劃用途下獲批出建築圖則,以興建一幢樓高25層(主水平基準以上約85米),地積比率約15倍的工廈,並於2017年展開地基工程。惟此舉引起強烈公眾意見,要求以與海濱環境更融合的用途及發展密度,代替高層工廈發展。

發展局及後接觸業權人,以探討替代方案,根據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的批准,業權人須在發展有關項目時,在重新獲批地段範圍外一併興建合共約6,300平方米的公眾休憩空,包括約2500平方米的新休憩空間;於鄰近地點重置面積約1,000平方米的寵物公園;和提升現時約2,800平方米的海濱長廊。

業權人同時須興建一條長290米、闊6米,連接海濱地帶和鰂魚涌腹地的無障礙有蓋行人天橋,而有關設施的建築費用經政府審核後可從地價中扣除,上述設施亦需24小時向公眾開放。政府將繼續管理及保養經重置或翻新後的現有設施;而新設休憩用地和行人天橋則會由業權人管理和保養。

當局稱,有關原址換地是為取代業權人,本來於該處推展的25層高工業大廈發展項目,於按十足市值繳付地價後,業權人可在重新獲批地段,按照城規會許可進行海濱休閒、旅遊及商業發展。

發言人又指換地方案從多方面照顧公眾利益,成功取代與海濱極不協調的工廈發展,同時所提供額外公眾休憩空間有助打造連綿不斷的海濱長廊,連接未來東區走廊下之行人板道和鰂魚涌公園。

而擬議的行人天橋亦可改善內陸地帶與海濱的通達性,大幅縮短步行距離多達500米,即約8分鐘步程。

政府會與業權人繼續跟進換地的後期工作,並在業權人接納及繳付按現行機制評估的土地補價後,方可完成換地程序並展開發展。

持份者會進一步參與公眾休憩空間的設計,而與有蓋行人天橋相關的道路工程亦會按照《道路(工程、使用及補償)條例》(第370章)刊憲,讓市民在為期2個月的法定期內提出意見。

TOPick登陸MeWe啦:https://mewe.com/p/topick

實時追蹤香港新冠肺炎確診者住所/出現地點,立即下載經濟日報App:https://bit.ly/2JdOaiS

責任編輯:陳正怡